[魚泡泡] 今天回台南去,看看老朋友,然後去久違的醫學院聽一個高齡醫學研討會,我聽了前三場,一三場是同一個講者、一位感覺很聰明的叔叔,第二場是又瘦又正像仙女一樣的女醫師,按理說我應該是第二場很清醒才對,但是因為仙女姐姐(?)主要講怎麼用藥,所以我睡死了......反而一三場的叔叔講的東西我比較認真在聽。然後結束後去問叔叔有沒有哪些書可以參考,叔叔看我帥就說要寄個書單給我啃這樣~研討會小就是比較方便。
-----隔壁心臟外科的大拜拜好熱鬧,而且好多正妹跑來跑去(藥廠啥的還來擺出閃亮亮的高級攤位,花一路從第三講堂門口排到第一講堂,但是除了正妹也只有頭髮少少的阿伯們,不好玩)
關於叔叔醫生的演講內容,我覺得很酷的地方是,終於有人說起健保不再只是罵罵罵,然後不再只是人力不足補人力、點數不足補點數這種頭痛醫頭的簡單論述。以下是俺總結的幾個方向,因為我完全不是學這個的,所以只是轉述,有很多地方其實在報告中有提到現實上的困境,我沒有一一記下來
,所以只是先說一下理想的狀況。
第一,從制度面上來說,老人確實是健保的最大消費族群,但是他們真正消費的資源並不是『疾病』而是照護。換言之,如果能把長期照護跟專科治病這件事釐清,建立長期照護的跨科別平台,那麼健保是可以停止虧損的。
第二,高齡醫學要面對的最大敵人不是疾病,而是失能。
老人不會只有一種病,但是在過去台灣建立起來的醫學體制是高度分工的專科,這在過去台灣是適用的,因為青壯年人很難有多重病症,專業分工是可行的。
但是老人不同,一個看起來是髖關節骨折的老人,可能同時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,如果他今天摔倒導致骨折,然後送去外科接一接,好了出院。而沒有一個全盤的計畫,那麼看似完美的手術,其實背後是髖關節手術後一年死亡的病人有百分之二十,跟二三期的cancer其實差不了多少~
這個也跟第一點其實也是互證的,換言之,是需要跨科別的合作,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,對於老年人體的正確認知。
第三,長期照護應該是社區化,不是機構化。
機構化從來都不是長期照護中的治本之策,就算是小型的安養中心也是在一般的社區裡,居家照護的推廣是急需的。但是居家照護依然需要體系支撐,也需要基層的醫生來參與。
第四,如果能夠建立跨平台的機制,在醫治老人的時候有一套會診的計畫,在社區化的照護制度中,有基層的醫護人員和探訪社工,那麼健保中過度浪費資源的問題也可以同時得到解決。
為什麼呢?因為每個老人都會遇到多重用藥和潛在用藥不當的問題。並不是醫生開錯藥,而是現行的很多醫學知識是通則,不適用於老人(好像是因為以前基於醫學倫理,不可以拿65以上的人當試驗品之類,導致現在執業醫生的教育中並沒有很確切的老人醫療認知)
這也跟過度分工的專科制度有關,導致病人說哪裡痛,醫生就來分類或者看數據決定這是啥病,事實上可能不是病,只是退化。比如老人的腎臟啥指數降低,於是把他們送到腎臟科,腎臟科說老人家你太胖了,要控制蛋白飲食少鈉少量多餐blabla,結果老人一個月後瘦七公斤,身體更不舒服更多病,因為瘦掉的全都是蛋白質,更糟糕~~~
或者同時有好多種病,結果心臟科開了降血壓,神經科說血壓太低傳導不好那開個升壓,於是老人就又降又升怎麼辦~~~
總之~讓大家正確地知道照顧老人的重點和對老人身體的新認知,是很重要的事~~雖然這些想法有很多實行上的困難需要克服,至少是有一個還滿有意思的方向,即將要面對、或者已經在面對老人照護問題的朋友們實在都應該來聽一下,這種科普的觀念其實沒有很難,科學跟數學白痴如我都可以第一次聽就上手,其他朋友應該不會很難,但是知道這些,可以幫助我們在面臨這些問題時知道去向哪些機構求助~~